鸭黄病毒的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和治疗

  • 华英科技
  • 近年来,不论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,尤其是养鸭密集地区,开始突发一种以“产蛋鸭体重下降、高热、食欲下降、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;肉鸭瘫痪,头部震颤,腹泻,排白绿色稀便,该病原传播迅速且范围极广,全国大部分省市鸭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,主要危害蛋鸭、肉鸭,受感染鸭群几乎均可发病,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。由于该病可导致鸭卵泡出血充血,最初将该病命名为“鸭出血性卵巢炎”,经过进一步病原的分离与鉴定,并进行了序列测定,根据黄病毒属病毒的分类特点,确定该病毒为黄病毒属中的坦布苏病毒。

    一、鸭坦布苏病毒病原

    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、黄病毒属,蚊媒病毒类成员,坦布苏病毒具有黄病毒典型的形态特征,病毒粒子具有囊膜,囊膜上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,膜内为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蛋白,内含病毒RNA。

    二、鸭坦布苏病毒病流行病学

    1、流行范围广: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尤其是夏秋季节多发。
    2、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:临床上,一般是鸭舍中的一栏或少数几栏鸭首先出现采食和产蛋量下降,1~2d后发展到整栋鸭舍,并迅速蔓延至鸭场的其他栋舍。
    3、发病率高,死亡率较低:该病发病率较高,可达90%以上;但死亡率较低,一般在1-5%,如若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,死亡率可达30%。
    4、该病既可以发生水平传播,也可以垂直传播:
    5、该病的发病与日龄有关:调查发现,该病主要感染蛋鸭和肉鸭,育成鸭具有一定的抵抗力。

    三、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

    肉鸭:商品鸭主要在15日龄前后发病,表现为头颈震颤、站立不稳,容易“翻个”,双腿挣扎呈游泳样、角弓反张;腹泻,排褐色或白褐色稀便;饮水、采食减少,常因饮水困难、导致脱水,最后衰竭而死。淘汰率在10%~30%,严重的高达80%。而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大至育成期时,该病的发生几率显著降低。


    蛋鸭:产蛋鸭感染后,首先表现为采食量突然下降,约为正常采食量的50%~60%;在发病后2~3 d,鸭群的产蛋量开始急速下降,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,产蛋率可从产蛋高峰期的80%~90%(或90%以上)或者开产鸭产蛋上升期迅速下降至10%以下;同时,发病鸭伴有体温升高,精神沉郁、嗜睡,排黄绿色或白褐色、恶臭稀便;除此之外,临床上还表现在部分康复母鸭出现持续的神经症状,趴卧或站立不稳,驱赶时共济失调、倒地震颤,最后衰竭而死。公鸭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。种鸭群发病率高低不一,群内发病率几乎100%,病死率为0%~12%不等。

    四、鸭坦布苏病毒的病理变化

    肉鸭:雏鸭脾脏肿大,脑水肿呈树枝状出血、肝脏出血、胰腺出血坏死、腺胃出血、脑膜充血、肺脏出血、肾脏出血肿胀、胸腺和法氏囊发育不良等。

    蛋鸭:脑充血,肺脏出血,卵泡停止发育,有的卵泡变形、卵黄凝固,有的卵泡破裂,输卵管萎缩,输卵管中有胶冻状渗出物。

    五、鸭坦布苏病毒病对养殖的危害

    种(蛋)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危害:种(蛋)鸭卵泡出血、萎缩,个体为不开产、迟开产,鸭群为开产严重参差不齐、无产蛋高峰、产蛋高峰出现迟;公鸭表现为睾丸出血、萎缩,精子质量下降、受精率低。
    肉鸭坦布苏病毒的感染:严重影响肉鸭的采食量和料肉比及出栏周期,感染鸭群料肉比例比正常的鸭群高;雏鸭淘汰率高,严重影响出栏成绩。

    六、鸭黄病毒病的预防措施

    1、加强鸭舍日常管理,尤其是加强消毒防疫及现场卫生管理工作;
    在鸭群管理方面,应改善鸭舍的饲养环境,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;保证鸭舍适宜的温度、湿度以及及时合理通风,注意天气变化;坦布苏病毒可经泄殖腔排毒,因此要定期对使用的料槽、饮水器具以及设备等进行消毒。同时,养殖场周围要保持清洁,污水、垃圾以及卫生死角等要及时彻底清除,为鸭群健康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。
    2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,防止继发感染其他鸭病:
    使用海健素®预防,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病率;
    (1)雏鸭:7-10日龄,海健素®(1000羽/瓶),饮用4小时,连用2天;间隔15天再用一次,直到出栏。
    (2)开产前海健素®(500羽/瓶),饮用4小时,连用2天,每月使用一次;
    3、对发病的鸭群使用坦克®(黄芪提取液)500ml兑水500斤,全天量饮用6小时,连用3天;或拌料采食3-4小时,连用3天。(配合热感清兑水600斤使用效果更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