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鸭脾坏死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

  • 华英科技
  • 鸭脾坏死综合征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该病病因复杂,在肉鸭养殖业中广泛存在,多发生于7~15日龄的雏鸭,而脾脏是鸭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,脾脏坏死,鸭只自身免疫水平降低。该病发生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生,比如鸭病毒性肝炎、鸭疫里默氏杆菌、大肠杆菌等,造成鸭较高的死亡率。

    一、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

    1、多雨潮湿冷热交替季节多发,尤其是春季,天气忽冷忽热,肉鸭机体抵抗力低下,很容易发生该病。

    2、饲养管理不当,如密度过大,扩群不及时等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。

    3、呼肠孤病毒、霉菌、沙门氏菌都是可能的病原,目前业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偏向于呼肠孤病毒。

    二、临床症状

    发病鸭出现精神萎靡,拥挤成堆,食欲不振,羽毛杂乱,软脚,下痢,粪便呈白色、黄色或者绿色,粪便有腥臭味,眼睛流泪,眼圈发湿,头颈无力下垂。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,生长发育迟缓,失去饲养价值。


    脾脏上有一个或数个绿豆粒大小灰白色凹陷灶,脾脏呈紫黑色、灰绿色或大理石病变;肝脏肿大出血,呈网格状病变(花肝);气囊浑浊,气囊上散在许多黄色、粟米大小的结节;心肌出血,心内膜出血。还有的伴有纤维素心包炎及肝周炎、气囊炎等病变。三、剖检变化

    (1)生理型脾坏死

    低温育雏应激因素导致先天免疫缺陷而引起。刚来苗的时候难以分辨,这种一般在接雏时的运输过程中冷热环境应激,使小鸭处于亚健康状态,脾脏等功能性器官发育不健全,几乎没有先天免疫力,持续死亡。剖检症状为脾脏萎缩、小、几乎不发育,肝脏稍微肿胀,呈土黄色且卵黄都没有吸收。


    (2)沙门氏菌型脾坏死

    多在4~5天发病,死亡急,大群精神萎靡,扎堆较多,以白色粪便较多。剖解症状,除具备典型的脾坏死症状外,还具备肝脏上明显有散在的白灶点,而其他器官受损伤不是很大,且以白色粪便为主。


    (3)病毒型脾坏死

    呼肠孤病毒造成鸭垂直传播,带毒的弱雏,在养殖过程中,受到外力应激,开始死亡递增,这是一种侵害免疫系统,小鸭多在4天以后多发,呈现递增式死亡。剖检症状:除具备典型的脾坏死症状外,气囊和肺组织实质性硬变和纤维化坏死,肝肿大发绿,胆囊充盈。


    (4)霉菌型脾坏死

    常见老养殖区、设施老化的地方,地面养殖。垫料很容易发霉,发病多为慢性的。大群精神几乎无变化,感染的具备典型的脾坏死症状外,霉菌性脾脏坏死的特点在于,发病日龄较晚,多在一周后,且死亡都不是弱雏,剖检主要症状:除具备典型剖检症状外,有花肝现象或肝肿大、气囊上有很多黄色结节,肠内膜有一层白色的伪膜。


    四、防治措施

    1、加强饲养管理,注意环境卫生,提前做好预防工作。肉鸭发生脾坏死综合征一般是在7~14天,帝菲特®对鸭圆环病毒、呼肠孤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,有效的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尤其是对预防脾坏死效果非常显著。在5~7天用一遍帝菲特®(400斤水/瓶),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抵抗力,增强免疫力,有效预防脾坏死的发生,使肉鸭安全度过危险期。

    2、控制霉菌毒素。注意垫料的干洁,在饲料中添加卫舒(1500斤水/袋,连用3天),防止继发感染。卫舒可有效分解、破坏饲料、饮水中的各种霉菌毒素,并加速排出体外,并且具有增强肝脏、肾脏等解毒机能,显著降低血液及肝脏中霉菌毒素浓度,减少毒性,保护机体肝、肾等重要组织、器官免受霉菌毒素的侵害,保持正常代谢,同时还有抑制炎性渗出、抑制气囊炎和心包炎的形成。

    3、抗病毒,提高免疫力,解除免疫抑制,修复免疫系统。芪板青颗粒(150斤水/袋),芪板青颗粒能够促进脾脏、法氏囊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发育,提高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红细胞受体转化率,增强免疫力,防治免疫抑制病。芪板青颗粒尤其是对治疗呼肠孤病毒、以及预防感冒、增强抵抗力、解除免疫抑制、提高采食量、加速疾病康复效果非常显著。

    4、防止继发感染。10%氟苯尼考溶液(300斤水/瓶)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细菌。